请先登录 | 注册 |
MM0759.COM |
■标题:理中汤--主治脾胃虚寒证,症见腹痛、泄泻、呕吐、自利不渴、腹满不食,以及中寒霍乱、阳虚失血(吐血、便血、崩漏)、胸痞虚证、胸痛彻背、倦怠少气、四肢不温等。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胃炎、胃窦炎、溃疡病、胃下垂、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。 |
■作者:IPSC [2025/9/4 12:12:05] 理中汤 理中汤是中医经典方剂,出自《伤寒论》,属温里剂类别,由人参(现多用傥参)、干姜、白术、炙甘草组成,具有温中祛寒、补气健脾的功效,主治脾胃虚寒证,症见腹痛、泄泻、呕吐、自利不渴、腹满不食,以及中寒霍乱、阳虚失血(吐血、便血、崩漏)、胸痞虚证、胸痛彻背、倦怠少气、四肢不温等。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胃炎、胃窦炎、溃疡病、胃下垂、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。其方义以干姜温胃散寒,人参补气益脾,白术健脾燥湿,甘草调和诸药 [2]。临床应用时根据症状调整配伍:腹满去白术,寒甚者重用干姜或加附子形成附子理中汤 [1] [3]。附桂理中汤(理中汤加附子、肉桂)适用于脾肾阳虚型咳嗽及胃脘痛 [4-5],与四君子汤合用可治疗寒湿困脾证 [5]。该方亦见于小儿厌食症治疗,通过温中健脾改善腹胀、大便异常等症状 主治: (1)治伤寒太荫病,自利不渴,寒多而呕,腹痛粪溏,脉沉无力。 (2)或厥冷拘急,或结胸吐蚘,及感寒霍乱。 加 减 (1)自利腹痛者,加木香。 (2)蜷卧沉重,利不止,加附子。 (3)呕吐:去白术,加半夏、姜汁。 (4)脐上筑者:去术,加桂。 [1] (5)悸:加茯苓。 (6)荫黄:加茵陈。 (7)寒结胸:加枳实。 (8)不痛利多者:倍白术。 (9)渴者:倍白术。 (10)腹满:去甘草。 归 经:此足太荫之药也(脾) 方 义 (1)干姜:温胃散寒,故以为君。 (2)人参:补气益脾,故以为臣。 (3)白术:健脾燥湿,故以为佐。 (4)甘草:和中补土,故以为使。 变化方 理中汤材料 (1)本方三两,加附子一枚,名附子理中汤,治中寒腹痛,身痛,四肢拘急。 (2)本方加枳实、茯苓,蜜丸,名枳实理中丸,治寒实结胸欲绝,胸膈高起,手不可近,用大陷胸不瘥者。 (3)本方去甘草,加茯苓、川椒、乌梅、名理中安蚘丸,治胃寒吐蚘。 (4)本方加桂枝,倍甘草,名桂枝人参汤,治太阳表证不除,而数下之,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?,表里不解者。 (5)本方加黄连、茯苓,名连理汤,治伤暑泻而作湿。 (6)本方加陈皮、茯苓,名补中汤,治泄泻。泻不已者,加附子。恶食,食不化,加砂仁。 (7)本方加当归、白芍、陈皮、厚朴、川芎,入姜煎,名温胃汤,治忧思郁结,脾肺气凝,胀满上冲,饮食不下。 (8)本方加黄耆、白芍、陈皮、藿香,名黄耆汤。 (9)本方加青皮、陈皮、名治中汤,治前证腹满痞闷,兼食积者。 又附方:本方等分,蜜丸,名理中丸。 煎服法:每服四钱。 命 名:以脾土居中,故曰理中。 理中汤1 【来源】《万病回春》卷二。 【组成】砂仁 干姜(炒) 苏子 厚朴(姜汁炒) 官桂 陈皮 甘草(炙)各3克 沉香 木香各1.5克(水磨入) 【用法】上药锉为一剂。加生姜3片,水煎,磨沉香、木香同服。 【主治】寒喘,四肢厥冷,脉沉细。 【加减】呕吐恶心,加丁香、半夏,去良姜、官桂;泻不止,加苍术、山药;泻多不止,加肉蔻、诃子、附子,去良姜、官桂;虚汗,加黄耆,去藿香、官桂;饱闷,加厚朴、砂仁,去人参、良姜、官桂。 理中汤2 【来源】《万病回春》卷三。 【组成】人参 白术(去芦) 干姜(炒)各3克 官桂 甘草(炙)各1.5克 陈皮 藿香 茯苓(去皮) 良姜各2.1克 乌梅1个 【用法】上药锉为一剂。加生姜3片,大枣2枚,灯草1团,水煎,温服。 【主治】寒泄,悠悠腹痛,泻无休止,色青,脉沉迟。 理中汤3 【来源】《伤寒论》。 【异名】人参汤(《金匮要略》卷上)、治中汤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)、理中煎(《鸡峰普济方》卷十二)、人参理中汤(《校注妇人良方》卷二十)。 【组成】人参 干姜 甘草(炙) 白术各9克 【用法】上药切碎。用水1.6升,煮取600毫升,去滓,每次温服200毫升,日三服。服汤后,如食顷,饮热粥200毫升左右,微自温,勿揭衣被。 【功用】温中祛寒,补气健脾, 【主治】脾胃虚寒证,自利不渴,呕吐腹痛,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,阳虚失血,如吐血、便血或崩漏,胸痞虚证,胸痛彻背,倦怠少气,四肢不温。现用于急、慢性胃炎,胃窦炎、溃疡病、胃下垂、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。 【方论】方中干姜温运中焦,以散寒邪为君;人参补气健脾,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;佐以白术健脾燥湿,以促进脾阳健运;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,而兼补脾和中,以蜜和丸,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。诸药合用,使中焦重振,脾胃健运,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,则吐泻腹痛可愈。 理中汤4 【组成】人参、白术、干姜、白茯苓、甘草节各等分。 【来源】《准绳·幼科》卷五。 【主治】疮疹吐利。 【用法】上㕮咀。用水1盏,煎5分,不拘时候。 其他信息 方歌:(古方歌) 理中汤主理中乡,甘草人参术黑姜, 呕利腹痛荫寒盛,或加附子总扶阳。 理中汤的两种加味 (何绍奇谈医) 仲景原文并没有把理中汤、丸作为太荫病主方。理中丸见于《伤寒论》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。太荫病以吐、利、腹痛、腹满为特征,属太荫脾虚寒证,仲景提示治法是“当温之”,“宜服四逆辈”。理中丸由人参、白术、干姜、炙甘草组成,当属“四逆辈”。理中丸及汤的加减法中,本有腹满(阳虚寒凝),去术加附子一枚,寒者加干姜,足证其当属“四逆辈”。正是由于如此,后世才移用此方作为太荫病主方。 理中汤的加味方很多,在我用理中汤的经验中,有一热一寒的两味药的加入最为重要。 理中汤加附子 这就是理中汤与四逆汤的合方。加附子是为了振奋脾肾之阳,是虚寒之象的进一步发展,也可以是太荫传少荫,太荫少荫同病。其证除吐、利、痛、胀外,尚见手足逆冷。 周某,女,8个月。体质弱。先因伤食,医用消导不应,改硝黄下剂,即腹泻不止,后来改用西药,不意服硅碳银、活性炭后,药亦随大便排出,泻出物皆稀水,日十余次,精神萎顿,头额冷汗,肢厥,舌淡。补液后腹胀。病在太荫,脾阳衰败,累及少荫,虚寒证也,用理中汤加附子、灶心黄土,一帖泻止,易以异功散调理数日而安。 左某,男,64岁。初春某日,晨起放牛上山,归家即呕吐、腹泻、肢厥,昏睡不起,察其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初议用四逆加人参汤(红人参10克,附子24克,干姜15克,炙甘草6克),后采纳会诊医生意见再加白术、龙牡,浓煎以进,一服即酣然入睡,尽剂而安。 周某本脾虚不足之体,由误下而致太荫虚寒,累及少荫。所服活性碳亦随之泻出,中阳不振也;补液更增腹胀,中虚失运也,此际若至用理中汤,犹嫌药力不足,必得附子之大力,姜附协力,始可回阳救逆,挽回败局。左案则为寒邪直中太荫、累及少荫,非“四逆辈”不可为功。 理中汤加黄连 方出丹溪《证固脉治》。张潞说本方主治“胃虚挟食,痞满发热”,戴复庵说“盛暑逼于外,荫冷伏其中”,俱难得其要领。我的理解,无非脾胃虚寒而又挟肠热,多年来用此方治疗泄泻屡收捷效。 黄某、女、76岁,久患糖尿病,最近突发不明原因的泄泻,日四、五次,在某医院治疗半月不效,腹部隐痛,时胀,食不下,口不渴,察其舌质色淡而苔黄腻,断为中寒而挟肠热,用连理汤三剂而愈。 谢某、女、56天,腹泻52天,体重不增,某医院用过消导健脾药多付不效。精神萎靡,面色苍白,皮肤干皱,啼哭不宁,而肛门红灼,遂用连理汤,二剂泻即止,易方调理而愈。 【回复/版区/上篇/下篇/发贴/仅文字/HTML】 |
【倒序/最近21条回复】(暂无) |
(查看完整版网页) |
短讯|首页|登录|算法|电脑版 . DK MiniBBS Plus v2.0 mm0759.com 39 毫秒 . |